上海

当前选择:上海

当前位置: 上海学大教育 > 上海资讯 > 上海

初二物理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说课稿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3-23 17:10:19

说课稿对我们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老师所讲内容中的重点知识,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探究精神和交流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新型人材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本节教学中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行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应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的合作者,尽量为学生活动创设情景,为学生活动搭建思维的平台,调动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去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探索发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让他们充满对科学有探究的欲望,积极动手,说出精彩。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此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及压强有关知识后来学习的,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分析已有一定基础,此内容是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研究流体压强的基础,虽然课标要求较低,但作为教师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直得研究的内容很多,这是一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课程。因此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及大小;

3、了解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让学生经过阅读、观察,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3、让学生自制水气压计来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

4、通过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应用,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物理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

同时针对教学目标订出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难点是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合作演示实验:教师将一周围有高低不同的小孔的塑料饮料瓶先装满水,然后让一位同学将饮料瓶盖盖上,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强调:瓶中的水为什么不再从小孔中喷出来了,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大气压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教师板书课题)

教学评析: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科学探究,合作交流:

(一)探究活动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师提出问题: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呢?(媒体展示提出的问题)

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学生用类比联想法进行猜想)

师:经同学们猜想可知,大气对我们人也有压强,那你感知到大气对你有压力了吗?(生答:没有)

师:那么你怎样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疑惑)

教师诱导:刚才我们用瓶盖将装水的瓶盖住时水不再从侧面小孔流出,想一想是什么对瓶周围小孔中的水施加了压力而不流出呢?(生回答:可能是空气)

师强调:看来刚才瓶中的水不流出确实是大气压的作用。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桌面上的器材来验证一下大气压的存在呢?

师:课件展示桌面上的器材:广口瓶、小纸片、水、注射器,让学生想一想,设计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方案。(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给予帮助:我们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纸片,然后倒过来时,如果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能够证明大气对里面的纸片有向上的压力呢?)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多媒体展示实验任务单,学生根据实验任务单动手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附:实验任务单一 :

1、将小杯盖上硬纸片,倒置,用手拿住杯底,你看到的现象是 ;

2、将水杯装满水,盖上纸片,用手按住硬纸片,使它倒置,手拿杯底,你看到的现是 ;

3、讨论两次看到现象形成的原因。

实验任务单二:

1、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向外拉活塞,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

2、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用手指堵住针孔,向外拉活塞,然后松手再拉,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

3、小组内交流两次活动的感受,看看有什么不同,谈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想一想,在上述“任务2”中,若拉活塞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忽略摩擦),在水平方向上,活塞受到的两个力分别是 和 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任务单,并让小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媒体播放:空气即大气,大气对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教学评析: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既是本节教学重点,又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对固体和液体压强的描述,让学生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进行猜想气体对里面的物体也有压强,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了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物理思维方法----类比联想法。

(二)探究活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实验展示,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之大,领略大气压的神奇力量。

教师实验演示:先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管,套在一起,倒立,看到小试管掉下;然后让学生猜想,若将大试管装满水,再将小试管放下去,倒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实验,学生看到大试管中水虽然对小试管有压力,但小试管不仅没下降,反而上升。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当大试管装满水后,放入小试管,看到什么现象?

生:看到小试管反而上升了。

师:你知道是什么对小试管施力使试管不下落反而上升的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小试管倒立时,上部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下部受到大气对试管向上的压力,小试管上升,说明大气对小试管向上的压力大于水对小试管向下的压力,可见大气压强之大。

教师接着让两名学生上台共同模拟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先将马德堡两个半球合在一起让两个同学用力拉,一拉即开;然后教师先在一个半球内放上粘有酒精的棉球,并点燃,将阀门关闭的另一半半球迅速盖在点燃的半球上,过一会儿,让两位同学用力拉两个半球,可怎么也拉不开。打开阀门,听到进大气进入的响声,同时稍用力拉即开,让全体学生异常兴奋,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

2、大气压的测量

师:刚才两个实验让同学们感知到了我们身边的大气压之大,那么你能用手中的注射器和老师手中的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设计一个粗略测出大气压值的方案吗?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设计方案, 班上交流。

教师给予肯定,请同学们课后用此方案做做看,然后提问:

那么大气压值究竟有多在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折利是怎样测出来的。(媒体播放托里折利实验)

师引导学生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媒体展示分析过程,强调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分析物理问题),归纳得出结论。

师强调: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人们把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称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 。

师:我们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又是利用什么来测大气压值的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八十八页,想一想实际生活中测大气压值的工具有哪些?

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然后看媒体展示,介绍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评析:教师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大气压的存在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师生互动的实验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感知到了大气压强之大和大气压的神奇力量。特别是教师对马德堡半球的实验的改进,简单易做,效果显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师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处理恰到好处,通过媒体播放及讲解,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气压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时,教师避免了传统的空洞的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看媒体展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大气压的变化

师诱导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托里拆利测出大气压为 ,那么大气压强是不是不变的呢?若变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结合刚才的阅读回答,大气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能与高度和天气的变化有关。

那么大气压与天气变体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疑惑)师强调:请同学们课后网上查询。

师:那么谁能说说大气压跟高度是怎样变化的呢?(提出探究的课题)

学生答:高度越高,气压越小。(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师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吗?

生1:登教学楼,用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大小即可验证。

生2:开展登山活动,用气压计测量高山上不同高度处的气压,比较气压的大小即可。

师:同学们想的很好,那么我们现在没有气压计,那你想不想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自制一个气压计来验证呢?(生答:想)

生:学生阅读教材中八十八页中的想想做做,交流制作方案,然后动手制作水气压计,比一比,看哪组做得快。(媒体播放制作要求)

学生展示自制的水气压计,并交流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师:同学们刚才的的制作很好,很成功,那么谁能说说你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学生疑或)

教师诱导:在制作中,哪些操作使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了,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柱上升的呢?根据这些现象,你想一想瓶内水面上气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思考回答:气体压强大小可能与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有关,(学生根据现象猜想)

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发现的新的探究课题:

探究活动三、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探究气体压强与气体体积的关系

学生猜想,并利用注射器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我的猜想,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应用结论来解释实验现象一。(让学生在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应用探究所获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学生们在刚才的自制水气压计的活动中表现很出色,善于发现问题,找出新规律,望今后继续发扬。强调水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评析:大气压强的变化虽不是本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教师从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变化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自制水气压计,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大气压的应用(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注射器吸药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液、茶壶等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出色,学习很认真,那么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

教学评析:课堂小结一改传统的教师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谈感受、体会,通过学生交流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及最深刻的教学过程的回忆,让教师获得了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改进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这种小结模式也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要做到学有所获,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外练习:

1、请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水气压计,探究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并写出探究报告。

2、上网查一查,影响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对你在制作水气压计时的新发现作进一步的探究。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从借助多媒体学习到实际操作,从激发兴趣到体验成功,学习过程轻松愉悦。如课的引入用饮料瓶中的水不再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改进的演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高潮,使整节课的课堂活跃,兴趣浓厚。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尽量让学生经过自我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质疑和创新等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知识和能力和谐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中,是平等地位中的“首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人性的、和谐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小结,形式新颖。让学生谈收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意识,也是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获得了教学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课后习题是在应用知识上的延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体现了学物理用物理的教学思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仅只“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课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作用,根据各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降低学习的难度,把难点分散在有张有弛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学生在类比中领悟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特别是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资源,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利用自制水气压计的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微变化,发现新问题,找出了气体压强可能与气体质量、体积、温度有关。并通过探究得出了气体压强与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此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对教学实验设计巧妙,改进合理,如马德堡半球实验改进,效果显著,比抽气机效果更明显,更易操作,此节课中教师利用身边易得的器材注射器进行了三次实验探究,效果显著,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上文是学大教育网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初二物理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说课稿,希望我们能够从阅读说课稿中获得进步,更多的说课稿请关注学大教育网。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